佛慈制藥工業遺產入選甘肅省第三批工業遺產名單
來源: 作者: 時間:2025-09-22 閱讀:0
9月19日,甘肅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印發《關于公布甘肅省第三批工業遺產名單的通知》(甘工信發〔2025〕206號),正式公布全省第三批工業遺產認定名單。蘭州佛慈制藥股份有限公司“佛慈1929工業博物館、老廠區舊址”成功入選,成為全省10家獲此認定的單位之一。這標志著佛慈制藥近百年來的工業化發展歷程得到官方權威認可,也為蘭州工業文明傳承增添了濃重一筆。
此次認定的核心物項包括位于蘭州新區華山路2289號的“佛慈1929工業博物館”、原蘭州市城關區佛慈大街68號的老廠區遺址(現為佛慈文創廣場),以及保存完好的老舊設備100多臺套、歷史產品包裝、廣告海報、注冊商標、檔案文獻等實物資料。同時涵蓋企業文化、非遺技藝、傳統制作工藝、科研成果和企業精神等非物質遺產內容,完整呈現了佛慈從創立、西遷、發展到現代化轉型的全過程。
佛慈制藥始創于1929年,原名上海佛慈大藥廠股份有限公司,是我國近代中藥工業化的重要開端。1956年,在國家支援大西北建設的背景下,企業整建制遷至蘭州,成為甘肅省重點醫藥生產企業。此后幾十年間,佛慈扎根西北,依托甘肅豐富的中藥材資源,不斷提升生產工藝和技術水平,逐步成長為我國中藥行業的骨干企業。
佛慈1929文創廣場外景
80年代佛慈制藥廠廠外景
在企業發展歷程中,多個關鍵節點留下了深刻印記:1962年與蘭州健民制藥廠合并,1970年遷至黃河北安樂村新址,1981年恢復“蘭州佛慈制藥廠”名稱,2011年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,2018年整體搬遷至蘭州新區現代化園區并建成“佛慈1929工業博物館”。2023年,佛慈集團實際控制權劃歸甘肅省國資委,進一步提升了企業的戰略定位和發展能級。
“佛慈1929工業博物館”是在原廠區搬遷后,依托新園區建設打造的文化展示空間,占地576畝,建筑面積約30萬平方米。館內設有中藥生產基地、中草藥科普康養基地,以及企業文化館、本草標本館、老舊設備展館、書畫藝術館和黨建展廳等多個功能區域,收藏各類歷史文物1500余件,是目前甘肅省規模最大、內容最系統的中醫藥主題工業博物館。
館中展出的1929年日本進口真空蒸餾煎藥機、德國海德堡膠印機照片、1953年自制割丸機、上世紀八十年代德國薄層掃描儀等設備,真實記錄了企業從手工操作向機械化、自動化邁進的技術軌跡。民國時期《大公報》刊登的“當歸素”“腎氣丸”廣告、早期產品包裝盒、商標手稿、領導人題詞等資料,也成為研究中國民族醫藥品牌發展史的重要實物佐證。
位于城關區的原廠區始建于上世紀五十年代,曾是佛慈在蘭州連續生產超過半個世紀的主要基地。現存針劑樓、丸片劑樓、提煉車間、辦公樓等工業建筑共計約2.34萬平方米。隨著企業“出城入園”政策實施,該區域已完成功能轉型,改造為集文化創意、休閑商業、展覽展示為一體的“佛慈文創廣場”,實現了老廠房的保護性再利用,也成為城市更新中的一個代表性案例。
多年來,佛慈始終堅持質量立企、文化興企。企業首創中藥濃縮丸工藝,四項傳統制劑技藝被列入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“金匱腎氣丸”獲國家質量獎銀質獎,“杜鵑片”獲全國科學大會獎,“隴貨精品”“中華老字號”“甘肅省著名商標”等榮譽接連不斷。近年來,公司還獲評“國家工業旅游示范基地”“國家綠色工廠”“甘肅省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”等多項稱號。
此次入選省級工業遺產,是對佛慈制藥歷史價值和社會影響力的充分肯定。下一步,企業將按照《甘肅省工業遺產管理辦法(試行)》要求,進一步加強對遺產項目的保護管理,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涵,推動工業遺存活化利用,持續發揮其在愛國主義教育、青少年研學、中醫藥文化傳播等方面的積極作用。
一座藥廠,九十六載風雨兼程;一處遺產,承載幾代人的奮斗記憶。佛慈制藥將以此次入選為契機,繼續講好甘肅工業故事,傳承民族醫藥薪火,讓老廠區煥發新生機,讓老品牌綻放新光彩。